生物技术加持 数字科技赋能 黑土保护“龙江模式”再升级
2022-06-07
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省考察时曾深情叮嘱:“要采取工程、农艺、生物等多种措施,调动农民积极性,共同把黑土地保护好、利用好。”
6年过去,黑龙江省的1.56亿亩黑土耕地什么状态?工程、农艺、生物上有哪些措施?有哪些“长牙齿”的举措在保护“耕地中的大熊猫”?在全省第一个黑土地保护周到来之际,本报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生物技术“加持” 黑土快速增“肥”
日前,省乡村振兴科技研究所在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道外)举行了“牛粪—秸秆—复合微生物菌剂联合发酵生产有机肥技术示范与推广”现场观摩会。项目负责人周春薇介绍,40多天前,他们将牛粪和秸秆堆在地头,添加了含豆粕成分的复合微生物菌剂进行发酵。“牛粪、秸秆与含豆粕的复合微生物菌剂制作有机肥,互相作用产生氨基酸,使作物更易吸收养分从而提高微生物的成活率,在低温环境下保证了作物的生存环境和品质。”周春薇说。
“类似这种秸秆动物粪便轻简化堆积腐解造肥技术在黑龙江省多地都有应用。”省农科院畜牧研究所研究员冯艳忠说,“这项技术施用过程中对外界要求不高,可以说有坑的用坑,没坑在田间地头堆垛。”
在黑龙江省首位提出建立黑土地保护“龙江模式”的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二级研究员韩晓增认为,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黑龙江省要不断创新以广义保护性耕作和肥沃耕层构建为核心的黑土地保护利用技术模式,在此基础上,大力开展种养循环、生物固氮、生物改良土壤、生物有机肥和生物碳技术在黑土地保护利用中的应用,建立黑土地保护利用“龙江模式2.0版”,加速黑土地黑土层和有机质的恢复。
数字科技赋能 黑土“诊断”更准
为科学保护利用黑土资源,黑龙江省与中国科学院联合开展“黑土粮仓”科技会战,签订框架协议,在北大荒农垦集团建三江分公司、绥化市海伦市、齐齐哈尔依安县,共同打造黑土保育与粮食产能协同高效的3个万亩级技术样板。
以依安县为例,该县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建立了黑土地智能化管控系统和试验性智慧农机管控平台,打造10万亩核心示范区。
智慧农机管控平台系统是通过智能农机采集土壤的各项数据,既为每块黑土地建立了动态数据库,又建立了“保护性耕作模型”,通过数据演变以及作业产量之间的关联分析,为管理者提供具体方案。
不止于此,黑龙江省还依托省农科院,整合资源力量,组建黑龙江黑土保护利用研究院;特聘2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中国科学院院士以及省内外专家,成立省级黑土地保护利用专家组,开展科技攻关和技术集成……随着数字技术与科技动能的不断注入,黑龙江省黑土地“健康档案”将更加清晰。
“长牙齿”的硬措施 让黑土保护底气更足
2021年,黑龙江省发布了《黑龙江省黑土耕地保护利用“田长制”工作方案(试行)》,建立省、市、县、乡、村和网格、户“5+2”七级田长工作责任体系,此项制度实现了对黑土耕地保护利用责任的全覆盖,更将“谁负责的地、谁来管”落实落靠。
目前,黑龙江省有省级田长1人、市级田长15人、县级田长167人、乡级田长2238人、村级田长11198人、网格田长56294人、户田长3202518人。他们守住了耕地的保护红线,更守住了粮食安全底线。
省委省政府成立了黑土耕地保护推进落实工作小组,把黑土耕地保护作为考核“指挥棒”,纳入粮食安全责任制、市(地)级考核重要内容,将黑土地保护列入现代农业发展的“十二项工程”之一重点推进……一系列“长牙齿”的黑土地保护硬举措不断落实。
“牙尖齿利”硬举措,落地后不同凡响。黑龙江省因地制宜探索实施“一翻两免”黑土地保护模式被国家给予充分肯定;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将黑龙江省黑土地保护“龙江模式”“三江模式”列为黑土地保护主推技术模式。
更可喜的是,目前,全省耕地质量平均等级3.46等,高出东北黑土区0.13个等级;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36.2克/千克;秸秆翻埋和深松整地地块耕层厚度平均达到30厘米以上。2021年,全省粮食总产量1573.54亿斤,比上年增加65.34亿斤,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
近日,黑龙江省多地农田呈现一片繁忙的夏管景象。